About admin
Posts by :

童心未泯的兒童文學作家

我不是在抓寶,我在拍怪獸!
在公路上日正當中揮汗拍攝時,坦白說,一般人看到的不是陽光好大,就是柏油路在冒煙啊!引路人張友漁老師看到的就是不一樣,只見她指著路旁斑駁的牆壁,興奮的說,「有怪獸耶!」迫不及待拿出手機拍下「怪獸」,準備下回幫小朋友們上課時,跟他們一起找怪獸。

我心中住著一個小孩!
到澳花村補拍攝空景的這天下午,張友漁老師根本玩開了!一轉眼,只見她已經騎上一台迷你腳踏車,在孩子堆中和他們有說有笑。工作之餘,還保有天真無邪的童趣,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張友漁老師!

好奇寶寶
看到攝影師們各個或蹲或趴在地上,張友漁老師忍不住湊過去瞧瞧。「哇!原來拍片這麼辛苦啊!」張老師躲在攝影師後面說道。一雙眼睛睜得大大的,看完這邊,又走到對邊,四處探索有趣的事物。
回程路上,張老師在車上累到睡著了。不得不稱讚一下老師,跟著拍攝團隊東奔西跑,沒喊過一聲累。每當到達一個新地點,老師就好像發現新大陸般,對周遭一切都感到好奇。在老師身上,彷彿看到了一個思考成熟,卻對萬物抱持熱情的智者。謹以簡短文字記錄這難能可貴的旅程,也慶幸自己擁有這點幸運能與老師肩並肩,徜徉蘇花公路。

蘇花公路的傳說

《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》 張友漁 著
這本書描述一個別人眼中的叛逆高中生─阿國,遇上因業績慘澹而偷了同事錢的房仲業務員─林正義。阿國逃學離家騎著單車去旅行,在蘇花公路上遇見同樣騎單車的林正義,這兩個都覺得自己的人生很黑白、前途無望的年輕人,遇見彼此之後,不得不把自己的過去攤開來面對。
人不可能不犯錯,平日裡奉公守法的好公民,可能會一時昧於良心;而世人眼中的「壞胚子」,也不代表全無發自內心的善行,但我們卻經常用一個人的「過去」,為「現在」的他貼上標籤。金鼎獎作家張友漁透過阿國和林正義這兩個相似卻又對比的人物,精彩的描繪出犯錯者的心理狀態,以及犯錯後該如何反省自處。在書中兩位主角騎行過台灣東部美麗特有的海岸線後,讀者也終將體認到,人生就像一連串迭宕起伏的山路,重點永遠不在我們正處於上坡或下坡,而是在不斷上上下下的過程中學會面對真實的自我、淬鍊重生。
(內容摘錄自 博客來)

圓一個鄉愁夢
張友漁,花蓮玉里人。
兒童文學作家,對人、土地與自然有濃厚情感與觀察。
著有【小頭目優瑪】系列、【動物狂想曲】系列、
《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》等40餘冊作品。
時間回溯到20幾年前,作家張友漁辭掉原本的農會打字員工作,決定專職寫作。在正式邁入寫作生涯前,她覺得要有一個紀念性的開場,於是騎著一台12段變速腳踏車環島。歷時46天的旅程結束後,張友漁以親身經歷寫了一本書《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》,書中將蘇花公路上的人事物描繪的淋漓盡致,閱讀這本書,彷彿跟著張友漁在蘇花公路上迎著風、踩著單車踏板,盡情揮汗。
引路人,簡言之,引領觀眾看這條路的人。正因張友漁和蘇花公路,有著一段與眾不同的感情,期望影片透過她的眼睛與靈魂,和蘇花公路再一次美麗相遇。
張友漁分享一則最令她掛念的小故事:「我20多年前騎單車環島時,在澳花國小遇到兩個小女孩,我問其中一個大眼睛的女孩,『澳花村最漂亮的地方是哪裡?』她手指著一個方向,回答我『那邊!』,我說『那邊是哪邊啊?』她說『我家!』從此之後,我對這個女孩念念不忘,她成為我在蘇花公路上的鄉愁。」

於是,「尋找澳花小女孩」,也成為這次拍攝的重要任務。澳花小女孩現在在哪裡?做什麼工作?還記得張友漁嗎?一切都是未知數。

返鄉工作的部落青年_陳芃伶
現在的我,可以大聲說我是金岳人,我來自流興部落。
回家的起點
一個原以為老家是在蘇花公路旁的年輕人,後來因為就讀台大城鄉所,返鄉進行實習課程,才發現自己的老家是在36公里遠的大南澳山區流興部落。畢業後,毅然決定返回部落服務,她是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,陳芃伶。
莎韻的故鄉─金岳部落
金岳部落,日治時期名為「流興」(Ryohen)部落。原來的流興部落在距離金岳村36公里遠的山上,後來遷徙至泰雅稱呼鹿皮(Ropwe)的南澳鄉金岳社區現址。「鹿皮」這個地名的緣由,據說是當初祖先在尋找遷徙的土地時,發現這裡常有水鹿出沒,生態資源豐富。現今的人口組成,主要來自於昔日的流興部落,少部分來自舊武塔部落。金岳部落有一個家喻戶曉關於「莎韻」的故事,「莎韻之鐘」遂成為眾所皆知的地點,金岳部落也因此有「莎韻的故鄉」之稱。
找回最初的家

「這個就是我們的舊部落,這是我們訪問老人家,慢慢一棟一棟回憶出來的。本來我們回舊部落是一片雜草,什麼都看不到。我們就先用畫的方式,讓老人家重新回憶他們以前住的地方。」陳芃伶解釋到,舊部落的房子原本都是用木頭和石板蓋的,因為遷徙下來已經超過50年,全部都垮了,指認過程很辛苦。幸好老屋子都是半穴式的,屋頂是石板,指認時只要認有一個窟窿,下面是石板,就代表一個家屋,用這樣的方式去確認。
回想當時,部落的年輕人們以徒步方式,花了兩天的時間才走到山上的舊部落。七、八十歲的老人家看在眼裡,也興起同行的念頭,但現實中體力不允許,一位老人家突然說「如果有直升機就好了。」於是陳芃伶和團隊,透過擺攤、部落紀錄片《不一樣的月光》公開播映及北上召開記者會,得到許多企業及支持者的贊助,最終募得超過一百萬的經費,在2013年成功請了一台直升機,把老人家們送回舊部落。

90多歲的金岳耆老池蓮花阿嬤,重回舊部落後,整個人精神奕奕,自己笑說什麼病都沒有啦!甚至開始以泰雅族傳統方式織起布來了。找到老家時,陳芃伶的阿公阿嬤早已不在世上。每當她回到老家,總想跟阿公阿嬤說上幾句話。「我每次回去的時候都是回到我爺爺的家,就會坐在那邊跟他們講話,跟他們講一些發生的事情,或是跟他們訴苦之類的。」
3D技術還原部落樣貌
為了讓部落裡的小朋友們,能夠認識自己的文化,進而達到延續傳承。金岳部落想到最直接的辦法,就是透過3D動畫呈現,讓孩子們看見老部落原始的樣貌。
部落樣貌的還原工程,耆老們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透過多次訪問對談,再加上實地勘察勾起兒時回憶。「因為在2D看不出那個立體感,想說趁老人家還在,趕快帶他們上去,因為擔心老人家走了,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來。」陳芃伶語重心長地說。第一步先把各自的家找回來後,接下來的部落建築、道路及街景模擬重現,才是最棘手的。
陳芃伶坦言,目前的3D模擬圖都還很粗糙,尤其是建築的細節部分,還有很大的修改空間。「我們前年(2015)去調查,連GPS都帶上去,還量每一層的高低差,每一間的定位在哪裡,每一間的環拍,就這樣把它變3D的。但是很難,就是要花很長時間,因為做不完。所以我才說在部落裡面,感覺好像很多事情做不完。」困難沒有打倒陳芃伶,她甚至還期許,未來可以將部落的3D圖結合文化,做成互動遊戲,像是射箭或追鹿,讓部落文化被更多人看到,藉此也達到傳承的目的。


南澳旅遊變遷_劉敏玲
我小時候,拎著東西賣的時候,都是日本客。
他們常常看到我們小朋友很可愛,就會送我們一顆五爪蘋果。
那個蘋果要放在衣櫥裡面,放到沒有味道,才拿出來吃。
南澳鄉的旅遊發展
南澳鄉是宜蘭縣最南邊的鄉鎮,面積最大卻人口最少。南澳風景優美,但旅遊因為交通與住宿,而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。實際上網搜尋宜蘭縣南澳鄉合法住宿,顯示結果不超過十家。位在南澳市區的建華冰店,是許多重機族和鐵馬族的補給站,可以說是整條街上最熱鬧的地點之一。
冰店老闆林來福和老闆娘劉敏玲,不僅在店內張貼旅遊地圖,更會熱情地親自向旅客們介紹南澳。近年,南澳的部落青年,也開始結合生態與部落特色,規劃一日遊的輕旅行,希望遊客在接近大自然之餘,也能了解並體驗原住民文化。
或許南澳扮演的一直都是驛站的角色,不管對單線通車時期需要在此等待的駕駛,或是到南澳短暫停留的遊客。每天看冰店來來去去的人,從小在南澳街上長大的「南澳通」劉敏玲說:「南澳鄉的遊客,可以分三階段,民國六十年到七十幾年(1971年-1980年代)之間,都是日本客。八十幾年到一百年(1990年代-2011年)之前,大陸客跟新加坡客。從九十年中旬到一百年(約2006年-2011年),大部分都是新加坡客、馬來西亞客。大陸客最少的是今年(2017)初,大陸客幾乎沒有遊覽車團,變成自由行的比較多。」
走蘇花公路的目的不同
蘇花公路曾被稱為「死亡公路」,由於意外事故頻傳,駕駛人總心驚膽戰、全神貫注地開這條路。從前走蘇花公路的人,多為通勤需求,像是返家或到花蓮工作。如今開車在這條世界著名的景觀公路上,欣賞美景才是這趟旅程首要的任務。
絕美的景色,也吸引許多單車環島的人前來朝聖。「單車是從民國八十年到一百年之間(1991年-2011年)最多,之後就減少了,騎單車的人就很少,因為蘇花公路一直在報很危險,結果就沒有人敢騎這一段。」劉敏玲說。實際走訪蘇花公路,單車族還是有,其中不乏外國人或是體能挑戰者的環島行,以旅遊目的在蘇花騎乘單車的台灣人,跟單車環島全盛時期比,似乎真的少了。
除了單車,近年來也開始出現在蘇花公路徒步旅遊的人,行走路線不乏風景優美的清水斷崖段,不過這段路途得經過五個以上的隧道,由於隧道內塵土飛揚,記得以布或口罩遮住口鼻。行走過的部落客也提出建議,途經隧道可以走隆起的邊溝,照明設備需特別注意,務必讓雙向來車的駕駛清楚看見。還有最危險的彎道,建議逆向行走,慢慢往前進。
徒步行走蘇花公路,確實有其危險性存在。但劉敏玲卻在一個中年人身上,聽到一個十分感動的故事,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教授,他退休後拎著背包,走蘇花公路。我問他為什麼,他說我在台灣教了一輩子的書,不知道台灣有這麼美的土地。」
南澳的現在與未來
近年拜露營風潮影響,假日的人潮車流,讓南澳恢復了那驛站時期的一點點熱鬧。目前正施工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,預計2019年完成全線通車,通車後,原本蘇花公路沿線店家與居民的生活,會有什麼樣的不同?
「其實我是會擔心,但是我想上帝應該會再開一道窗給我。因為將來南澳可以做深度旅遊,而且這段路是很有歷史的地方,是可以體驗到蘇花改的新時代跟舊時代的道路。」劉敏玲開朗熱情地說著。